正自外伤,邪自外入。其纲在浮、沉、迟、数,其妙在有神、无神。
此病上吐下泻,理应着重太阴,其所以用五苓者,盖以吐泻之病,无小便也。 如大剂甘草干姜汤,甘草附子汤,参附汤,芪附汤,归附汤,术附汤之类,皆可酌选。
流水、井水、沸汤等各根据方法。又立出六经主方,为治邪之法。
法宜扶阳,交通水火为主,如白通汤,补坎益离丹之类,多服自愈。若扶其阳,则阳愈旺而阴愈消,每每酿出亢龙有悔之候,不可不知。
气行血随,血行气附,阴阳合一,升降不乖,何心病之能治乎。当知阳证邪火,其人脉息、声音一切有神。
病人发热烦燥,二便不利,口臭气粗,忽见鼻血如注,发热更甚者。知此病皆由自取,当其痛如刀割,虽云可怜,未始非好色之果报也。